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广为人知,不仅因为它出自项羽之手,还因为虞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女与英雄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写非常简略,不过寥寥数笔。那个深情厚意、忠贞不渝的虞姬形象,更多是由后人想象和补充的。
在司马迁的笔下,虞姬还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那个名字,只是被称为“虞”的美人。太史公的文字中蕴含着某种力量,将虞姬与项羽的关系描绘得如此微妙:“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互文,即两个词的位置可以互换而不改变原意。例如,上句也可以改成:“有骏马名骓,常幸从;美人名虞,常骑之”,同样成立。虽然虞姬在项羽眼中似乎与战马等同,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考虑到战马的重要性以及兵荒马乱的情况,这样的比喻并不完全是对虞姬的贬低。从职业军人的角度来看,或许还能理解甚至赞赏这种比喻。然而,对于现代的一些风流文人而言,他们更喜欢用“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样的诗句来自比,这就显得有些逊色了。
尽管如此,我们仍难以判断项羽对虞姬究竟怀有多大的感情。“常幸从”这句话,在频繁征战的军营里,究竟有多少成分是项羽为了缓解压力而做出的选择,司马迁并未明确说明。
不妨拿汉高祖刘邦作个对比。众所周知,刘邦是一个厚脸皮的老流氓,连自己的亲爹都不在乎。但即使是他,也不会把自己的老婆吕雉和马相提并论。刘邦爱的是人,而不是马。
像很多被异化了人生的古代女子一样,虞姬的生命意义似乎也在她去世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
说到“死后”,是因为司马迁介绍虞姬出场时,并没有交代她的结局。当项羽自刎乌江时,关于虞姬的下落却不得而知。
不过,根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楚汉春秋》记载,虞姬曾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句歌词表达了她不想活下去的决心,相当直接。
安徽省灵璧县城(古称垓下)东十五里有一座虞姬墓,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更早之前,在唐代濠州定远也有一座虞姬墓。相传虞美人曾经随霸王突围而出,渡淮水至定远后才自刎。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虞姬墓》中写道:“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相比刘邦的女人如戚夫人等,虞姬身后还算不错。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虞姬之死满足了后世人们太多的情感寄托和想象空间。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心中郁结难平,其文字常常流露出悲情色彩。“霸王别姬”这一段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好剧本。正因为描述得较为简略,也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演绎空间。
最初,这个故事与“贞节”无关。苏轼在其《虞姬墓》一诗中写道:“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作为苏轼《濠州七绝》组诗之一,此诗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的看法,主要是认为虞姬在项羽众叛亲离之际,依然陪伴在他身边。至于是否出于保持贞节的目的,则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但随着理学思想的兴起,“忠君”观念很快转向强调“贞节”。明代抄本《汉公卿衣锦还乡》杂剧中,虞姬自杀前说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活是项家人,死是项家鬼。”
楚汉时期的虞姬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贞节观念,但深受理学影响的文人则未必如此看待。他们甚至探讨了为何美人之节未能得到后世表彰的原因:“恐为汉军追及而不得清白。”这种想法显得过于狭隘。难怪那么多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虞姬是被男权社会所牺牲的命运典型。其中,张爱玲在其作品《霸王别姬》中最为突出。该文完全站在虞姬的角度:“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于是“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听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其实不必如此悲观地看待虞姬的命运。事实上,她的选择也可能不仅仅是表面上那样无力。
虞姬唱和霸王之歌的前一句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这是在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后的回应。不觉得奇怪吗?正常情况下,当项羽心神不宁时,虞姬首先应该做的是安抚这个男人的情绪,而不是直接唱出如此具有战略结论性质的歌词。这不是要彻底摧毁项羽的斗志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虞姬爱项羽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要么她恨他入骨,不惜与他一同赴死。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信前者吧。
但实际上还有一个解释。在民间传说中,项羽是一位驱除暴君的英雄,而卖艺为生的上虞姑娘虞姬,因父母被贪官污吏的儿子打死而投奔项羽。为了测试虞姬的武艺,她在两座山之间拉起自己的头发,奋力跳跃;她还坐在盆里,连盆带人一起越过门槛。最终,项羽带着她去攻打秦二世。由于虞姬作战勇猛,项羽非常喜欢她,便收她为妃,大家都叫她虞姬娘娘。
虞姬不仅仅是一位女英雄,似乎也是项羽能够叱咤风云的关键所在。浙江省湖州地区的民间故事中就有这样一个说法:项羽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正是因为有虞姬骑着白马冲锋在前。结果韩信派出五百名裸体士兵突然向虞姬冲去,羞得她只好停止前进并拔剑自刎。坝是由泥筑成的,没有了泥,坝岂能不塌?(注:湖州方言中“泥”与“虞”发音相同)随着虞姬的离去,项羽接连失败,直至自刎乌江。
就像一对平凡的夫妻做生意一样。直到有一天,当项羽感到疲惫不堪、斗志全无时,他苦笑着看向曾经给他带来好运的虞姬说:“现在你还愿意自己往上跳吗?”
而那个可能与《冰与火之歌》中的女汉子“塔斯的布蕾妮”相似的虞姬回答说:“最多一起战死沙场吧。”
这个结局或许缺乏浪漫情调,但却更接近真实,是一种不同的悲情表达:“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公众号:ihxory,让我们一起探讨过去那些有趣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