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提前回家祭祖,顺路去万达影院参加了影迷活动,看了当天全国上映的中文版《忠犬八公》。
徐昂导演的这部作品,由冯小刚、白举纲、黄楚桐等人主演。故事本身早已被观众熟知,原版是日本1988年拍摄的经典,当年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那时中国电影市场还没形成票房概念。后来美国也翻拍过一版,两部作品都赚足了观众眼泪。抱着可能无法超越前作的心态走进影院,结果却收获了意外惊喜。
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彻底的本土化改编。不同于美版对日版的简单复刻,中国版把故事背景完全移植到重庆。秋田犬换成了中华田园犬,取名"八筒"透着市井烟火气。冯小刚饰演的陈教授是个从北京来重庆定居的知识分子,娶了当地媳妇,养着两个满口重庆话的儿女。
故事场景从火车站变成了山城特有的过江缆车站。九十年代的重庆还没有跨江大桥,缆车是市民日常交通工具。每天清晨八筒都跟着陈教授去码头,傍晚准时蹲在站台等候。有次小狗偷偷跟到码头,陈教授灵机一动把刚买的报纸塞给它,让它当"小邮差"送回家。这个充满生活智慧的小细节,为后续埋下动人伏笔。
陈教授去世后,八筒依然雷打不动地去站台守候。报亭老板学着陈教授的样子,每天给八筒一份报纸让它叼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八筒都坚信主人会从缆车站走出来。堆积如山的旧报纸在废墟中形成震撼视觉,这个改编既保留原版精神,又带着鲜明的中国市井气息。
电影细腻刻画了中国式亲情。女儿出嫁时,陈教授带着八筒躲在阳台看烟花,对狗狗说:"人就是喜欢做些热闹事,好熬过难受的时候。"儿子执意北漂那晚,他冒雨跑遍半个城买卤味,第二天又拖着病体追火车。这些情节把中国父亲的爱而不言展现得淋漓尽致。
八筒像面镜子,照出现代人情感世界的荒芜。孩子长大后自然疏远父母,而狗狗十年如一日等待的身影,反衬出人际关系的脆弱。当拆迁改变城市面貌,人类迅速适应新环境,八筒却执着地回到已成废墟的老屋。这种"不变"的忠诚,恰恰是这个善变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影片有些处理确实过于煽情,比如车站追火车那段,虽然催泪但略显刻意。不过整体来说,能把外国经典改编得如此接地气已属难得。特别是用中华田园犬演绎这个经典故事,让观众看到土狗不"土",反而有着最打动人心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