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承载着中国人对春节的特殊情感,既是物质准备,也是精神寄托。从腊肉香肠到糖果瓜子,从新衣新鞋到春联窗花,每一样年货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记得去年托贵州的朋友捎来两瓶茅台,父亲收到时笑得合不拢嘴。他年轻时嗜酒如命,后来因为痛风不得不戒,但逢年过节总要小酌几杯。微信视频时,父亲总爱念叨他年轻时置办年货的往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总要挑着箩筐走二十多里路去杭桥供销社。他说那里货品齐全,还有当主任的远房堂哥照应,能买到些不要票证的好东西。腊月里寒风刺骨,父亲却走得浑身冒汗,就为了给家里置办些像样的年货。

"有钱不买腊月货"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越是临近除夕,集市上的价格就越发离谱。猪肉要肉票,带鱼要鱼票,就连最普通的白糖也得凭票购买。父亲总能在人山人海的集市里找到最实惠的摊位,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如今生活好了,父亲依然保持着精打细算的习惯。我总笑他买太多干货容易生虫,他却说:"过年就要有过年的样子,等你想吃的时候,街上早收摊了。"去年我图省事在超市买的现成腊味,被父亲嫌弃不够地道,非要亲自去农贸市场挑农家自制的。

这些年城里禁了鞭炮,年味确实淡了不少。但贴春联、挂灯笼这些传统还在延续。父亲总说,红彤彤的春联往门上一贴,过年的感觉就来了。虽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放爆竹,但全家人围坐守岁的温馨,依然是春节最珍贵的味道。

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网购年货,动动手指就能送货上门。但我还是喜欢跟着父亲去赶年集,看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熟练地挑拣干货,跟摊主讨价还价。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混合着炒货的香气,才是记忆里最鲜活的年味。

其实置办年货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传承着祖辈留下的生活智慧,延续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永恒向往。就像父亲说的,过年过的就是个心意,只要全家人都平安健康,就是最好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