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位85后教师的成长笔记:点燃学生的潜能
中国科学报记者 沈春蕾 通讯员 程振伟
教室里风扇转得呼呼响,杭州的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杭电下沙校区的实验室里,气氛比天气更火热。穿着深蓝色T恤的秦飞巍正弯腰盯着学生的电脑屏幕,手指时不时在键盘上敲几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位85后教授是杭电计算机学院的明星教师,他带领的本科生科研团队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屡创佳绩。从教十年,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育人方法。
实验室里,大二学生陈一飞正在调试脊柱影像分析算法。三年前,这个项目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如今已经进入临床测试。秦飞巍拉过转椅坐下,两人对着屏幕讨论起参数优化方案。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2014年,刚博士毕业的秦飞巍站上讲台就找到了人生方向。他喜欢看学生眼里闪动的求知欲,更享受见证他们突破自我的瞬间。"教书不是简单传递知识,而是帮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可能性。"谈到教学,他眼神里透着光。
在杭电计算机学院的实验室墙上,挂着几组脊柱影像对比图。这是秦飞巍团队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能在一秒内完成过去需要医生十分钟的手动测量。项目核心成员都是在校本科生,他们开发的算法已经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投入试用。
於文卓还记得四年前第一次参加组会时的忐忑。当时大二的他连基础代码都写不利索,秦飞巍却让他负责一个子课题。"秦老师总说犯错不可怕,关键要敢想敢做。"如今已是某科技公司研发骨干的他,依然保持着当年养成的实验记录习惯。
葛云阳的成长轨迹更让人惊叹。这个曾经沉迷游戏的大男孩,在秦飞巍指导下带领团队拿下"挑战杯"全国二等奖。现在他在北大深圳研究院专攻大模型,视频通话时总不忘向恩师汇报最新进展。"秦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翻开秦飞巍的日程表,密密麻麻都是与学生相关的安排。早上七点回复邮件,午休时间审阅论文,晚上十点还在实验室答疑。家住学校附近的他,书桌上永远放着备用钥匙,"学生随时能找到我"。
这种陪伴式指导成效显著。江浩维大二时就发表了两篇SCI论文,保研面试时让考官眼前一亮;害羞内向的女生王璐在项目路演中脱胎换骨,如今成为创业公司CTO。秦飞巍像园丁修剪枝条那样,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特质,帮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科研上秦飞巍同样成绩斐然。十年间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28项,但他最珍视的还是"老师"这个身份。"看到学生在国际会议上自信演讲,比我自己拿奖还高兴。"办公室墙上挂满毕业照,每张笑脸背后都有专属的成长故事。
傍晚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秦飞巍拎着奶茶推门而入,学生们立刻围上来讨论最新实验数据。窗外蝉鸣阵阵,屋内键盘声此起彼伏,又一批年轻人在这个夏天悄然蜕变。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