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流传千年,字里行间藏着那个烟雨朦胧的时节。
清明时节的雨总是细细密密的,像被春风吹散的丝线,轻轻落在新绿的草尖上。野花悄悄绽放在田埂边,粉白的花瓣沾着水珠,风一吹就簌簌地抖落几滴。这样的景致本该让人欢喜,可路上往来的行人却个个神色凝重,脚步沉得像是拖着铅块。
这个时节总叫人想起长眠地下的亲人。泥土的气息混着纸钱燃烧的味道,飘散在潮湿的空气里。有人蹲在坟前摆上青团,有人对着墓碑低声絮语,还有人望着远处出神——大约是在回忆往事。
杜牧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青布长衫被雨水打湿了边角,手里的油纸伞挡不住斜飞的雨丝。他抹了把脸上的水珠,肚子里传来几声不合时宜的响动。四下张望时,忽然听见清亮的笛声穿透雨幕。循声望去,是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短笛在唇边闪着湿润的光。
"小兄弟,这附近可有歇脚的地方?"诗人扬声问道。牧童的笛声停了,他歪着头想了想,竹笛往东边一指:"前头拐弯处有家杏花酒肆,掌柜新酿的米酒正温着呢。"杜牧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望去,仿佛已经闻到混着杏花香的酒气。
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