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致张枣》是诗人柏桦为故友张枣写下的文字,但它的意义不止于此。这本书像一座桥,连接着两位诗人的灵魂,也向读者敞开了一扇窗,让人窥见知音诗学在现代的延续。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感叹知音难觅,千百年来,能称得上知音的不过俞伯牙与钟子期、李白与杜甫寥寥数人。尤其杜甫对李白的倾慕,隔着十一年的光阴,依然热烈而纯粹。

《橘颂:致张枣》,作者:柏桦,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年3月

柏桦与张枣的年龄相差不过六岁,比起李杜,他们更像是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两人相互欣赏,用文字记录彼此。这种知音情谊能转化为同代人的诗歌对话,实属难得。柏桦的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两人诗歌创作的秘密,更让读者感受到诗歌友谊的独特魅力。

1999年冬,柏桦与张枣(右)。

“橘子的气味弥漫着聪慧”

Image

柏桦以屈原的《橘颂》为书名,并非偶然。橘树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品格,到了张枣和柏桦笔下,橘子成了诗性的化身。张枣的诗里常出现橘子意象,柏桦敏锐地指出,这或许源于张枣对故乡的思念,对楚地诗歌传统的呼应。张枣的诗歌带着鲜明的南方气质,不仅因为他的楚人身份,更因他继承了《楚辞》的神秘色彩。《楚王梦雨》就是例证之一。他还将《诗经》中的《何人斯》改写为新诗,用现代语言演绎出楚地的韵味。

柏桦对《何人斯》的解读尤为精彩。原诗本是政治绝交之作,张枣却把它变成了一首情诗,甜蜜中带着试探。对"那个人"的追问,最终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种转化并不容易,它建立在二十世纪学者对《诗经》的重新解读之上,又超越了学术范畴,触及诗歌的永恒真理。张枣擅长用轻盈的语言承载深刻的思想,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以轻驭重"。

Image

柏桦回忆道:"他的声音总是柔和缓慢,在信中最常讨论诗歌的场景营造、戏剧化处理、语言锤炼,以及诗中的深层意蕴。"这些思考后来发展成张枣的"元诗"理论。

张枣的元诗观念既有西方语言哲学的根基,又融入了宗教与浪漫主义的精髓。他认为诗歌语言具有创世般的力量,这种信念与骆一禾、海子一脉相承,但又独具特色。柏桦的论述揭示了元诗的中国渊源,展现中西传统的交融。张枣的诗歌既传统又现代,既保守又先锋,为汉语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汉学家顾彬称他是"中国送给德国的最好礼物",或许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融合。张枣笔下"经典的橘子沉吟着","橘子的气味弥漫着聪慧",这些诗句正是他诗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1986年初秋,张枣在德国,此照片背面写有一句话——"另一个骑手……柏桦惠存"

Image

"谈心的橘子荡漾着言说的芬芳"

Image

《橘颂:致张枣》分为四个部分,从诗学论文到追忆文字,从赠诗到书信佚作,全书贯穿着哀悼与对话的双重主题。张枣擅长在诗中构建对话,这种对话诗学正是知音情谊的现代表达。有幸见过张枣的人都知道,他在生活中也是个谈话高手。柏桦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延续了他们的对话。

张枣曾把与柏桦的见面称为"谈话节":"我们每次都要说好几吨话,常常疲惫得半昏迷,却仍停不下词语的织布机。"柏桦在书中提到,张枣喜欢用弗洛伊德的"谈话疗法"来形容他们的交流。诗歌对张枣而言,既是"特殊的耳疾",也是"日常的谈疗"。词语织布机的意象反复出现在他的诗里,比如《悠悠》中"每个人嘴里都有一台织布机",讲述着同一个美好的故事。

柏桦说这首诗回忆了张枣大学时的美好时光,那位"口衔词语织布机"的女教师,或许就是诗神的化身。张枣的元诗超越了精神分析的范畴,展现出更健康、更丰富的诗意。在《椅子坐进冬天》中,他写道:"主人,是一个虚无",暗示语言才是真正的主宰。人类依赖语言,语言定义着人的存在。追忆与哀悼都是生命的延续,正如柏桦对张枣的期盼:"多写一个字,就多争得一份永恒。"

1987年冬,张枣首次回国,与部分圈内朋友合影。后排左起:杨伟、郑单衣、邱海明、刘波、李伟;前排左起:傅维、平凡、张枣、柏桦

"你熟睡如橘"

《橘颂:致张枣》记录了一段诗歌友谊的神话,也展现了柏桦的文学品味。他说:"颓废之甜才是文学的瑰宝,因为它如此精致地心疼着时光与生命的流逝。"书中偶尔出现的禅意,为沉重的生死主题增添了几分超脱。禅宗强调对当下的专注,这对诗人而言尤为重要。

布罗茨基曾说:"时间是节奏的源泉。每一首诗都是重构的时间。"柏桦引用这句话,暗示这本书也是对时间的重新编织。全书弥漫着诗意,有些篇章近乎诗性的迷狂,却饱含真情。在相对从容的时代,这样的悼念没有仓促收场,而是成就了一部对青春与诗歌之神的回忆录。正如柏桦所说:"少年比老人更接近神。"

文/王东东

编辑/张进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