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食里,面条可以干拌也能带汤,但真正离不开汤水的,大概只有馄饨。油炸馄饨偶尔能见到,可九成九的馄饨都得泡在汤里才够味。四川人管馄饨叫抄手,成都街头最出名的红油抄手,汤色鲜红透亮,辣椒油混着花椒香,底下却藏着货真价实的鸡汤打底。那年清早在成都闲逛,看见店家正忙着熬鸡汤,砂锅里浮着金黄的油花,这才知道红油抄手的鲜辣背后藏着这般讲究。不过出了成都,那些标榜鸡汤馄饨的,十有八九是用味精勾兑的浑水。
馄饨像是面食界的江南绣娘,处处透着精巧。八十年代在厦门鼓浪屿,见过挑担卖馄饨的阿婆,一元钱能买百来个馄饨。指甲盖大小的馄饨皮裹着粉红的虾肉馅,在清汤里浮沉如落英。阿婆数馄饨时手指翻飞,一五一十分毫不差。如今想来,那份玲珑剔透的手艺,比现在机器压的馄饨不知生动多少倍。
北京有家百年馄饨老店,汤里飘着几片紫菜,皮厚得能当饺子吃。倒是海淀黄庄有家昙花一现的小店,馄饨皮薄得能透光,在汤里舒展如绣球。老板说是湖北做法,可惜没开多久就关了门,让人惦记至今。
福建人把馄饨叫扁肉,沙县拌面配扁肉堪称绝配。扁肉馅是用木槌反复捶打的肉泥,咬下去又脆又弹。福州人更讲究,给扁肉加个"燕"字叫扁肉燕——皮子是用肉槌成的薄片,包馅时就成了"肉包肉"。馅里要拌虾干、荸荠丁,鲜味能窜到脑门。
广东云吞这名儿起得风雅,像是把月亮吞进了云里。香港茶餐厅的鲜虾云吞面最勾人,碱水面打底,每只云吞里都藏着整颗虾仁。在铜锣湾排队等位时,常听老街坊念叨:"这家的云吞,虾仁还是脆生生的。"
唐朝以前,馄饨和饺子本是一家。后来馄饨走了精致路线,成了点心;饺子却变成管饱的主食。不过皖南至今还有带汤饺子,上海菜肉大馄饨更是大得像汤饺——这倒让人纳闷,素来精细的上海人,怎么偏爱这般豪放的吃法?
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