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迷彩TATA微信公众号 作者:气未脱
2016年夏天, 我开始整理家书。做这件事,缘起父亲留下的一箱 信。那些信用报纸包着,细绳子扎着,上面贴着小纸 条,约定了是谁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 亲的笔迹,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樟木箱里。粗略地数了一下 一下子,有上千封,其中我的就占了一半。
< 中文: 情
父亲是个老军人,是个穿着军装 修铁路的老铁道兵。他做事谨慎,凡他认为有价 他甚至收藏了我 最早的一张是196 5年: 发表作品的所有剪报,他也都 一截截图放好。还有姐姐小时候画的画,姐姐当 知青、当工人时得到的各种奖状……我们想找什么东西 ,总是会习惯性地开口问,爸,你有没有见过我的 那个什么什么。
但是,当我看到这样的时候 完整一箱来信时,内心还是被震撼了。很感动, 也很悲伤。自当兵后,上世纪7 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全靠写信与父母交流,汇 报告情况,情节教导。因此我的信特别多,打开了几个 下,有500多封。
时几十年,重 新打开这封信,发黄的信笺浮现细细的一缕, 第一封信,是我写给父亲的。1 3年前 有表扬自我,也有自我批评。其中一段话, 让很多朋友忍俊不禁:“大道大概是380多里。 但是出去十多 天我也有不够的地方,比方说,花了很多钱,妈妈给 我带了两块钱,我光买吃的就用了一块,这很不好 ,没有节约闹革命。还有才出去十多天,我就经常 想家,想妈妈,经不起艰苦生活的考验,这是由于多 年跟在妈妈身边惯成的。”
喜欢父 亲在部队,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妈妈常给 他写信,偶尔也会我和姐姐在信上写几句话。这封信 ,是最完整的。父亲很珍视,在信封上记载着“山山1” 971年”的字样。遗憾的是,在当兵之前,我只写过这封信。
当兵后,信写的比较多了 。虽然我是话务兵,但家里并没有电话。也许是因 小时候曾远离父母,我很快适应了连队生活,给父 妈妈写信时总是高高兴兴的,跟他们说连队是怎么过年 的,女兵是怎么过三八节的。当母亲埋怨我信写少了 当时,我没心没肺地说:“不用 担心,现在也不是战争时期。”估计母亲看到这样的 信,也是哭笑不得吧。
话务小兵裘山山正在值班
父亲和母亲谈恋爱时不在 一起,完全靠书信联络。1950年他们正准备成 家时,父亲所在部队奉命奔赴朝鲜,当时不通知家 人。母亲在茫然焦虑了3个多月,才收到父亲从 父亲在朝鲜一待就是三年,他们的 婚期那么延后了3年。
像我们这样 的军人家庭,类似的故事不足为奇。渐渐懂事后,我 知道了父母的担心,信写的比较多了,而且也知道报 喜不报忧了。每次写信都说一些让他们高兴的事,比如 在连队表演节目中,业务考核取得了第一名,年底得 了嘉奖,发表了文章等等。1979 我所在的部队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我是等结束了才 告诉他们的。
其实我还是很盼望 父母来信的,每天下午员取报纸信件回来,我 总是他追寻,希友们,也 我很渴望能经常收到父母的信。有时我会把妈妈带来 来信读给她们听,因为妈妈的信总是写得很有趣。
后来我奋斗到了考大学的名额,赶 母亲无处不在陪我去 找,父亲则亲手为我提供各种图表,比如中国历代年 表、中国铁路图、中国山脉湖泊图、中国与邻国边境 图。等等一一寄到连队。最终,我考上了,比那年的录取线高出40多分。
随意去检查 当产生问题,导致肺部感染。 无奈躲着父母,一边偷偷治疗,一边去招生办请求复 查。折腾了一个夏天。 /p>
然而当我按捺忍不住喜悦给父亲打电话时 ,父亲却有些失望,他觉得我没能考上名牌大学(父亲) 亲自己是北洋大学毕业生的)。我的分数比那一年的重点 大学差了6分。我感觉很委屈,就1个月的复习时间 间啊,而且还生病了呀。于是我写了封很长的信,把 高考之后身体出问题的事,一一告诉了他们。父母心 疼不已,马上寄了钱来,第一让我买营养品,让 不料,进大学 后来我很是失望。当时经历了十年文革,各行各业百废待举 待兴,大学也很破旧,我想差距很大。加上我们 那一届(七九级)应届生很多,学生大多比我小四 五岁了。我感觉自己跟弟弟妹妹成了同学。于是我连连 给父母写了两封很长的信,诉说苦恼。父母自是写信 鼓励了我努力,学校不重要,同学也不重要,重要的 父亲还对我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被分 数牵着走,要学到真知识。
大学期间 ,我给父母写最多的信,听课, 复习,考试,泡图书馆,看画展,看话剧,等等, 写小说,经历 百万大业,后来结婚成家,也全部通过书信向父亲 母一报告。
我忍不住一次次感叹,幸好 好写信告诉爸妈了,不然早忘记了;也有一次次感叹,没 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脾气那么冲;还有一次感叹, 我的运气真不错,遇到了那么多我的人。我大声说 地看到了自己的脚印,一步的,还踏踏实实; 更多个年轻人,是体味到了父母的培养教育之恩。 那时候,我是在父母的关爱支持下走过的。我庆幸 自己年轻时给父母写了那么多信,从此得到了父母的 教诲,二来,我相信那些信,也一定给父母带来很大 的安慰。
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仍然 没能调回到父母身边。我曾经在信上一再表态,会 回到他们身边。我食言了。父亲是个老军人,而我, 竟成了一个比他军龄还长的老军人。当年离开父母时 ,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会这样。
我和 2000元 以后,父亲说,你那么忙,不要写信了,一周打一次 电话就可以了。我就改为每周一个电话,时间是周六 上午。
父亲做事很有规律的 人。说周六上午通电话,就不能是下午或者第二天 。假设那天我有事耽误了,他一般熬到11点就熬不 住了,会主动打过来,问我怎么了。所以我学在上 午九、十点钟左右打过去——无论我在家,还是在部 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也无论是在西藏 人大会议。父亲每次接起 电话里,都会很开心地说:“我就知道是你。”
没有写信以后,父亲还是会在每年春节给 我写了一张贺卡,写了几句祝福的话。而母亲给我写了 最后一封信,是在2009年我当人大代表的时候。 母亲希望我写一个关于反对过度包装的建议案。她把 报纸上的资料剪下来寄给我,还谈了她的看法,当时 她已经83岁了,字迹有些颤。
我的 父亲母亲,一生正直善良,努力工作,热爱生活。 同时,彼此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的言传身教, 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为自己有这样的父母感到幸运。
今年8月的信集结成《家书》一书出版, 编审:丁增义 刘璇
原题:一生家书一份爱
作者:裘山山
网编:孙 鑫
微信:jfjbshzk
投稿:jbjrjt@163.com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