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贵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读后感是最好写的文章,也是最难的 写的文章 说它好写,是其“有章可循”——读后感有五字口诀:引、概、议、联、结,只要“照章办事”,因为一般不会太离谱;说它难写, 是因为其囊括了阅读与作文的几个难点 ——全球(概)、议论(议)、联想(联)、总结(结)。可以说,如能掌握老道地写好读后感,那么阅读与作文也都不是大问题了。

范文:

< p>学习激励取舍

——读《妙处难学》有感

陆芊妍(四年级)

翻开《小幽默大道理》 》,我被其中的一篇故事——《妙处难》 学》迷人住了。(引)

这个故事讲的是以前有一个书呆子,父亲叫他跟老师学本事。结果,他什么都学老师——老师吃一口饭,他也 吃一口饭;老师夹一筷子 菜,他也夹一筷菜。老师发现他在学自己,放下筷子哈哈大笑,不料被菜淹了,打了一个响亮的安装动作。无意书呆子也放下筷子,干笑了几声,还装模作样打喷了 ,可怎么打不 ,他不无遗憾地对老师说:“还真是妙处难学呀!”(概)

出来我觉得那本书呆子真傻,做事不经大脑思考,怎么不分好坏啥啥 事都学呢?顾老师更新了, 他也要跟着更新吗?其实有些东西是可以学的,比如好的思想品德、好的学习方法等;但也有的是不能学的,比如懒惰、笨,或者不好的习惯等。(议 )

其实我也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因为故事中书呆子干的傻事我也干过。

记得上国画课时,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画,便以老师的动作为规范动作,老师打水,我也打水老师;挤颜料,我也挤颜料,连动作也一模一样。自己还一无相似 ,直到老师笑起来了我才知道难为情。其实这种“盲学”的故事还有很多, 《邯郸学步》里面的燕国人,觉得赵国的邯郸人行走特别优雅,于是千里迢迢地来到赵国,学邯郸人行走。结果他不但没学会邯郸步,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忘了法, 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燕国,笑掉了人家的大牙。(联)

是的,有位文学家曾说过“修改是最好的老师”,也可取舍,不可以学什么。我们要学那些对自己有益的、值得学的好经验、好方法,而 不是没有主见地照猫画虎,生搬硬套。那样,反而会闹出笑话。(结)

(龙城故事作文学员作品,载于《扬子晚报》 )

寒假习作:

知错就改,你就是“圣人”

——读《圣人也有错》有感

< p>汤雨

小故事里往往藏着大道理。今天,我翻开《小故事,大智慧》这本书,里面的《圣人也错》这个故事,让我受匪浅薄。

  孔子 ,春秋时期教育家,人们尊称他为“孔圣人”。 有一天,孔子带着门生出去讲学,不幸下起了大雨, 遇一老渔翁,带他们进山洞避雨。孔子望着雨中的大海,不禁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可老渔翁听了觉得不对。孔子虚心 向老渔翁请教,老渔翁经过反复推敲后,说出了合乎常理的诗句,“风吹海水层浪,雨打沙滩万” 孔子仔细回味着老渔翁的点评,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事实证明,圣贤也不是百分百完美。 ,也有犯错的时候。在这个故事中的圣人孔子,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错误,但他却能够忽略自己 的身份地位,也不管老渔翁的地位如此卑微,毫不顾忌地承认它,修正它,虚心接受老渔翁的教导。一代圣人能够这样不耻下问,不但不损他的声望,反而让人更加敬佩。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也像孔子一样,遇错知错就改。

大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娜塔莎。萧伯纳和她一起玩了好久,离开别的时候,萧伯纳自夸地说:“别忘了忘记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 的大作家是萧伯纳。”出乎意料,小女孩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的小女孩娜塔莎。”那一刻,萧伯纳 才发现 自己简直太自夸了。你看,就连圣人名人也错,更何况是我们呢?因此,我们做错事时也要公开承认、并面对改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吃一堑长” 一智”。

背着错误的包袱去旅行,旅途会很累。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你就是“圣人”。

努力是梦想的基础< /p>

——读《哈利波特》有感

赵沁岩

罗琳的名著《哈利波特》形象是家喻户晓户 ,能够得到这么多读者喜爱的书一定是一本不同的相反的书,我这样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

【概】哈利就失去了父母,被 寄养在姨妈家,受尽欺凌和虐待。事实上,他 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就这样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每天哈利都刻苦学习魔法,每天在魔法世界摸索、研究,生活原来跟成了截然不同的反比。 哈利可以骑着魔法扫帚打魁地奇,可以让猫头鹰去送信,甚至还看到许多有趣的家养小精灵。最后,哈利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魔法师,完成 有了父母的遗愿。

故事里的哈利是不幸的,从未见过父母。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幸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开启了一个魔法之 旅。当然,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然后正好砸在你的馅饼上。哈利为了学习破坏奥的魔法,每天上一堂课就像一个小书虫似的钻头 到图书馆,遨游在 魔法的世界里。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的一个偏远的角落里发现了混血王子留下的魔法药书,之后他更加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魔法师。

<< 联)一个人不能选择他的出身,却可以选择他的命运。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同样也是一个磨砺孤儿,受尽艰辛。但她没有沉沦,而是在各种困难中 不断努力, 坚持自我,奋发图强,最终写出了经典名著《简·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尼克胡哲,一个来自澳洲的80后,天生没有四肢,一个连自杀都不能的上帝的弃儿。 却微笑着说:“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然后才能改变的。”如今,他是一位著名的励志演讲家,获得会计和财务规划的双学位,同时也是一家人 非 政府机构的行政总裁,更加歌颂“生命的勇士”。

    (结)是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每个梦想都有可能被实现,而实现梦想的基础 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到无休止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才能达到梦想成真的滋味。

教育如春风化雨

——读《四块糖的鼓励》有 感

许 峥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是要多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寒假里,我读到一篇《四块糖的鼓励》的文章,感触颇深。< /p>

故事讲的是陶 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个学生用泥块砸了另一个学生,被陶行知看到后制止,并责令该学生放学后去校长室。这个学生一放学就等在校长室门口,陶行知见 了,就给了他一块糖奖励 他遵约守时。接下来又拿出两块糖,一块是学生听话及时住手,说明尊敬的老师,另一块奖励该学生有正义感,因为被打男孩当时在欺负女同学。在这里听到, 学生流泪了,诚心诚 意地道了歉,陶行知于是又奖励了一颗糖,理由是知错能改。

陶行知校长不按常理出牌,用奖励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 “流着眼泪承认错误”。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校长那位直接用紧张的语气批评学生,结果会怎样? 学生一定会认为校长不辨是非,治病不找“根”,也许表面上迫于压力承认错误,心里却满是气愤 和叛逆,这样也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 而陶行知四块糖的奖励,让学生得到理解和尊重,感动之余承认了错误,陶行知教育的目的彻底达到了。

有位名人说过:谁能 原谅人,谁能救人。但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包 包括我的爸爸在内。我的爸爸非常紧张,我一做错事就骂我,有时还上演全武行,可我并不服气,有时不会听他的话,跟他对着干。而我妈妈就比较温柔 ,会推心置腹地讲道理,遇到我想不通的时候还允许 我慢慢想。因此,我更愿意听妈妈的话。

孩子们每个都会犯错,大人们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如春风化雨般的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心诚悦服地改变错误,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真心希望大人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读《六尺巷》有感

王锦雯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小故事,大智慧》里的《六尺巷》便有此等功效。

    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张英的 在京城做宰相。一天,他收到了侄儿派人送来 来的一封信,大意是讲邻居要跟他争抢地盘,请求叔叔想去替侄儿做主。张英啥话也说,当即提笔回了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儿看信后豁然开朗,不但不再与邻居理论,还真依言让生长三尺。 邻居了解情况后也感到羞愧,跟随也跟着退让了三尺,于是便有了三尺。 《六尺巷》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数百年,是因为它具有“引人向上,劝人为善”的正能量。宰相张英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以一个打油诗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 邻里 矛盾。他教育侄子要学会让步,不要为一时得破坏邻里关系。而隔壁的邻居也是明事理、知进退的人,见人家主动让步,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跟着也退后三尺,结果成为美谈 。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矛盾自是必要的,古一样。记得有年夏天,爷爷要在后院造一个今厢房,便喊了一辆卡车装了建筑材料回来。 车子刚一开到邻居家的场地上,就听见“咔嚓”一声,场上的水泥地裂开了 ! 邻居听到奶奶声跑了,对着赛车就吵起来了。我当时很不服气,因为那块水泥地其实早已经裂痕了。可爷爷什么也没说,一直低声下气地道歉,并表示一定修好 后来邻居奶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坦言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 赛跑忍一时之气,却和谐了邻里关系,让人敬佩。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是胸怀豁达的表现,也能代表一个人的 修养。每个人都退一步,世界将前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