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在网络上发布的消息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关注,消息的大致内容是河北省廊坊市某高校的一位 女士在网上购买一瓶重量为2.5kg的“蓝月亮” 牌的洗衣液,收到货以后却发现是“蓝月壳”牌的洗 衣液,购买前由于商家产品介绍页的图片对比 了一部分商标文字导致自己没有仔细看造成混乱。女 生联系卖家,卖家则表示“蓝月壳”是自主品牌,和 《蓝月亮》没有关系,这个处理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细心的网友可能会注意到,这种巧合 妙更改商标中部分文字或图形靠名牌误导消消 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在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之前没有太多而没有 引起很多人关注。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 飞速发展,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例如“雷碧” 、“云碧”和“雪壁”毗邻饮料知名品牌“雪碧”;“大核桃”、“六人核桃”、“七个核桃” 与“大人核桃”毗邻品牌“六个核桃”;“雕大象”和“周佳牌”毗邻品牌日化品牌“雕牌” ;“康帅博”、“康师博”和“康帅傅”毗邻知名食品品牌“康师傅”;“喜二郎”、“喜之朗” ”和“囍之郎”毗邻品牌“喜之郎”;“王老古”、“三老吉”和“王佬吉”毗邻品牌饮料 品牌“王老吉”等等。可以夸张地说,像以 上边那些名牌的情况在人权社会中真是举不胜举。

但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就会对这 一种现象仔细思考。作家认为,这种借助名牌欺骗消费者的情况产生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 原因有两个方面。内在原因是这种行为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利用名牌效应,使得大量不 明晰真相的消费者去购买了其产品,同时更换起来也很容易,消费者发现了“王老古” 因为本身就是打 擦边球,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具体规定其行为是否违法或违法的严重程度,这 就直接导致其进行监管或约束风险很大。因此,商家或这些山寨品牌产品的制 设计者可能有很多理由来搪塞消费者,而消费者则很难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只有擦亮自己的双眼,在网络上或实体店购物 购买产品时多注意观察,仔细核对与产品品牌相关的图文商标,才 能够尽量避免不出现那种情况或少出现那种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 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或购买证据,必要时可以更好地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