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深深触动了我。他纯真善良,却因现实压力而无处可逃。这让我回想起十年前撰写的硕士毕业论文——“问题孩子的归因分析及转化策略”。当时,我担任政教主任,为了完成论文,进行了深入访谈和沟通,希望以最大的理解、关爱和陪伴帮助这些孩子成长。然而,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我被他们的悲伤所包围,难以自拔。
这次经历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无限的包容与爱心,其次要真正走进“问题”孩子的内心,用同理心去理解和引导他们。对于叛逆期的孩子,不教而诛是虐待;先教后罚才是正道。否则,再先进的教育理念,若没有爱作为指引,都是徒劳的。
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期,我们也是一群懵懂的青年。在欢声笑语中畅想未来,在花开花落中描绘宏图,在悲欢离合中度过难忘的岁月。我们需要的是一盏明灯,一对翅膀,更需要青春的誓言。如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我能与霍尔顿相遇,我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成为他心中的那盏长明灯,但我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一刻,如他自己的理想那样,愿意成为他的守望者。所以,我会对他说:
亲爱的,我一直坚信你是一个善良的、纯真的少年。不仅因为你叫了那个妓女却没有对她造成伤害,还因为你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为数不多的十美元。我欣赏你,是因为在如此虚伪的社会里,你还能坚守自己的善良和纯真,这是连我也难以做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孤独却勇敢,你让我佩服你的美好和纯粹。如果可以,请你带着我一起守护这些孩子和这片麦田。
虽然你是个男孩子,当所有人都告诉你必须勇敢、坚强时,我希望你在我面前可以做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愤怒、眼泪和悲伤。如果你此刻需要的不是拥抱,而是理解和陪伴,请你相信我,我会一直在。当然,如果哪天我心情不佳、情绪失控,你也会理解我的不痛快,而不会很无知地对我说“你是老师,怎么可以如此忧郁呢?”对吗?
如果我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一定会嗤之以鼻,会不屑于我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的,我也很讨厌这种唱高调的行为,听着就是满嘴的虚情假意。所以,我不会这样和你聊天。但是,今天我想请你当一次倾听者,倾听我成长的经历,你愿意听吗?
我是从农村大山里偷偷走出来的,但我的出走并非因为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而是不喜欢被束缚在父母的身边,感受高压生活。所以,当我义无反顾地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离父母越来越远时,我觉得“自由真好”。我可以在没有他们陪伴的时候,把原本连面条都不会做的自己训练成一个可以做一桌满汉全席的“超级大厨”;我可以在没有他们指手画脚的时候,把我的工作做得足够出色,我所带领的班级能做到第一就绝不允许第二。你相信吗?你知道这中间我又经历了什么吗?我也不知道这算是叛逆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总之,我觉得当下的生活还算满意,虽然过程中哭过多次,也曾很多次想要放弃,但还好,我坚持了下来。今天,也才有机会站在你面前。
所以,我的少年,只有活出强大的自己,无惧风雨,无惧流言,就算孤勇一人,也要坚定前行,这样,你才有资格说你很努力地生活过。只是,亲爱的,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还有青春。青春允许你犯错,也允许你重新来过。可是,人的青春能有多少呢?当你的青春不再时,你拿什么支撑生活?恒心?毅力?还是能力?
好了,我的少年,今天和你聊得够多了,我希望没有因此影响到你的心情。当然,如果你觉得和我聊天格外不顺耳,出门的时候你依然可以痛快地骂一句“他妈的”。但是,我还是希望明天见到你的时候,微笑比今天更多一点!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虽是一个长期工程,但我相信,爱、信任与包容可以通过代际传递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麦田守望者”。
作者:袁晓芸,郑州市第96中学副校长,万名校长培训班第一期06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