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稳,各地学校陆续复课,但海外疫情发展仍不明朗。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许多准留学生的计划,尤其是准备赴欧深造的学生群体。
语言考试被迫取消
北京语言大学的张逸文本该在今年三月参加法语高级水平证书考试,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语言考试都按下了暂停键。由于缺少C1级别的语言成绩,她遗憾地与心仪的巴黎第七大学失之交臂。同样准备赴法留学的崔爱英也遭遇了考试取消的困境,不得不调整计划,先申请语言学校过渡。
华北电力大学的李明聪正在为德国留学做准备。原定三月的德福考试取消后,他尝试报名六月的DSH考试却因名额爆满未能成功。现在他只能寄希望于十一月的考试机会,留学计划不得不推迟一年。
申请周期被迫延长
往年的留学申请材料递交通常在三月截止,今年却延期至五月中旬。张逸文仍在等待申请结果,而往年这个时候本应开始办理签证手续。虽然法国驻华使馆已将面签改为线上进行,但递签环节仍未开放,这让她对能否按时入学充满担忧。
崔爱英每天都在关注法国疫情动态,期盼签证早日恢复办理。如果赶不上九月入学,她准备延期至明年春季。李明聪则遇到了德国APS审核的延误,好在五月新政策免去了他的面谈环节,但语言考试的停滞仍让申请进程陷入僵局。
留学梦想依然坚定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准留学生对欧洲留学仍保持着坚定信念。北京理工大学的王晓放弃了美国高校的申请,选择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机器人专业。在他看来,欧洲能提供更安心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
李明聪每天坚持六小时德语网课,为明年春季的申请做准备。张逸文表示即使今年无法成行,明年也要继续申请。崔爱英则在北京找到电影工作室的兼职,一边等待签证恢复办理。对他们来说,疫情终将过去,但追求学术梦想的脚步不会停歇。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了当代学子面对困境时的韧性与智慧。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他们依然保持着开放进取的心态,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留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