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静墨守心
家国情怀,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精神基因,是历经千年风雨仍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它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厚谊,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我们开启这场诗意之旅,共同追寻那些激荡人心的爱国瞬间吧!
—01—
《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关于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的写作时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时所作。其二是,绍兴六年(1136),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可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撒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其三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该词气壮山河、传诵千古。词中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它情辞慷慨,意象宏壮,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热忱。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之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成千古箴铭。
-02-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鉴赏
相传宝剑有灵,《晋书·张华传》载,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特向望气人雷焕请教,雷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后果于丰城狱屋基下掘得宝剑一双。故唐人郭震《古剑篇》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陆游作此诗时,刚离开南郑边防不久,因痛失杀敌报国的良机而郁郁于怀,于是借咏刀以言志。此刀金错玉装,然未得其用,如遭埋没,故夜吐光芒。诗人年近五十,奇功未立,乃提刀独立,环顾八方。《庄子· 养生主》写庖丁挥刀解牛,游刃有余,然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诗人反用其语,描写壮志未酬、惆怅四顾之失意英雄,并改“四顾”为“顾八荒”,益见其心事浩茫,真乃善于用典。以上四句借咏宝刀以起兴,下文转入直抒胸怀。当时主张抗金复国的奇士并不少见,陆游与他们志同道合,结为意气相投的生死之交,以建功立业互相期许。孔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诗人年近半百尚未建立功业, 生命的焦虑感油然而生。他所希冀的是丹心报国,名垂青史。于是诗人又回忆从军汉中的经历,群峰积雪,皎洁嶙峋,正是实现其铁马冰河之梦想的境地 !尽管如此,诗人仍对抗金大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楚虽三户,尚能亡秦,难道堂堂中国反而无人复国雪耻 !末句既是对抗金志士的激励,也是对朝中投降势力的斥责,堪称时代的最强音。总之,此诗所咏的宝刀实即奇士精神的物化,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如同宝刀一样光芒四射。
-03-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体现了戴叔伦的爱国之切和义无反顾。
-04-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0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