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伦与宏伟宏大的巨制
中国古代雕塑雕塑
秦陵兵俑
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可追溯远古时代,在每 各个时代都给后人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珍贵文化和艺术遗产。其中又以墓葬雕塑、陵墓雕塑和园林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 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陵墓雕塑
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希望死后升天,仍然能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生前不惜花费巨额 墓前设置显示地位和权威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塑群;墓室中除安放随葬品外还有大量的陶俑。这些作品往往代表了
1.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东陵侧 ,祭出史无前例的宝藏---秦陵随葬陶质兵马雕像群。8000件兵马雕像排列整齐、排列紧密,其中雕像高达1.85米 ,陶马高约1.6米,且全部画彩。如此真人真马大小的彩绘陶塑雕塑艺术品,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世界雕塑群之最。
秦陵兵马雕像一号坑
秦陵兵马雕像在造型艺术上采用了武术写实的手法,形象“致大众,尽精微”。 种的甲片、甲钉、带钩的区别和甲马缝缀、裤管衣袜等细节都表现得入微。
兵俑阵仗
陶俑都 手持兵器,虽因年久朽失,但仍能东方武士们肃然威武的气势,个个披坚执锐、扎弓衔箭、精神抖擞。 所有武士肖像 服装一致,居于恰好划一的军阵,但他们的颜面表情,尤其是相貌、发型各有不同,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
秦陵蹲射雕像< /p>
人物性格更是刻画入微,有的沉着勇敢、有的活力爽朗、有的刚毅勇猛、有的意气昂扬、有的机智俊发,形象丰富传神。
秦陵立射雕像
仿真马一般大小的陶马群的锻练同样精彩绝伦。 ,都 匹匹膘肥体壮、昂首挺立。陶马的头部和四肢都有义务的刻画,鼻孔翁张,双目贯注及剪××缚尾的装束,表现出秦战马飒爽矫健、竖耳嘶鸣、跃 跃 欲动的神态。
秦陵马战车
秦陵兵马雕像显示出秦国“士勇兵利,车坚马良”的强盛格局,体现了秦军豪迈 勇敢的战斗精神,映射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向披靡的宏伟表情,反映了大转折时代的壮美。秦陵兵马雕像充分体现了2 200多年前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被举世罕见的雕塑遗产,让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伟大奇迹
2.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霍去病墓 石雕群
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足以与秦陵兵马雕像相媲美的杰出石雕艺术。 秦陵陶马的高度写实是一个整体写意的艺术处理。
石象
石雕群中体积大的高达1.9米,长约2.8米,小 的高0.6米长约1.6米,采用秦岭山顶最高峰的花岗岩雕刻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巧妙利用石头的天然形貌,因式造型 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卧马
《伏虎》石雕堪称汉代雕刻家 利用石头天然的面貌和对老虎习性、神态高度的表现的艺术功底。霍去病墓上的这只猛虎伏卧短爪,眼神 机警,正集中注意力,仿佛倾刻问会猛扑过去,噬吞猎物。一件拙劣朴素的顽石经雕刻家简单加工,不仅能表现出柔中带刚的猛虎,而且对它正伏地窝 卧、虎视眈眈地侍机猎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通过几条简单的阴刻线畸形地表现出伏虎身上的斑纹和嘴边的髭毛。
虎尾巧妙地伸卷在脊背上,增强了虎的凶猛和野性,并使整个石雕浑然一体。
伏虎
《立马》石像原是安置在霍去病的 墓前一座纪念碑式的 独立雕刻像商1.9米,长1.68米。雕刻家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借威武的战马踏匈奴奴隶主的造型来表现击败匈奴族的侵略扰乱、保卫国家统一的胜利者雄姿。 雕刻得雕塑雕塑、昂首矗立、稳重庄严,出胜利者的斗志昂扬和沉着镇定,同时战马下面的战败者则被塑造成哀号求饶的情景。 对比。匈奴奴隶主一手执弓,一手握箭枯仰卧在马腹下方,恰好填满了战马四腿问的空除,增强了整个雕像的稳定感。雕像显露出造型庄重、威武的气势, 表现了我国古代纪 念碑式雕像的独立性和庄严感,堪称纪念碑雕刻中的杰作。
马踏匈奴
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 教义及相关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雕塑。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建筑艺术雕塑成就最高。 冈石窟、龙门 石窟、麦积山石窟成就极为辉煌。
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弘扬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陈列在河西走廊西 端,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 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 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庙石窟、一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石窟群,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 规模最大、内容 最丰富的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1987年,被列为世界佛教名录。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世界著名的珍贵历史文献 化遗产之一。
敦煌石窟塑像
敦煌石窟,不仅壁画举世闻名,而且彩塑成就也令人惊叹。北魏至宋彩代塑2415尊,其中唐代彩望造像 670尊,是敦煌彩塑艺术的优秀代表。唐代彩塑将佛的慈像大度、菩萨的温静端生、佛弟子的聪慧聪慧、天王的威武雄壮都塑造得惟妙惟肖。
阿 难与菩萨< /p>
从菩萨塑像可以看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雕塑者运用高超的工艺,把理想中美的形象非常畸形地塑造出来,如114窟9尊像中的两个侍立的菩萨 ,.温 静端庄、解剖丰腴,仪容俊美、比例适应,衣纹处理舒展自然,敷彩艳丽而和谐。
敦煌石窟塑像
第49窟阿难的形象卡通生活 中服清目秀的 青年,形象的生活化使人能普遍当时的生活阶层。
第49窟阿难塑像
而天王像则身着铠甲、威严可畏。力士多 赤裸上身,裸体,表现 出武士的气质。在造像的配合上,天王和力士多把守窟门,或站立佛、菩萨的骷髅,他们的威武雄壮与佛、菩萨的温静慈祥衍生出刚柔相济的对比谐调作用。 p>
阿难 菩萨天王
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初期是有昙 曜开凿了五个窟窿,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窿,包括官方和民间的,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 现在可以开放的只有45个,重点参观前20个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 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是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 、民族化的过程。
昙曜五窟
北魏孝文帝命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最具代表性,这五窟的 主尊形象表演北魏道武帝至文成帝五世皇帝为象征,目的是为皇帝祈福,体 现出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艺术追求。形体高大,气势宏伟。
昙曜五窟
第20窟大佛是云冈石窟的巅峰造像,此窟 已完全露天,正中为大佛释迎牟尼坐像。大佛面相方圆、前频宽 广、长目高鼻、大耳垂轮。夹部略显倾俯,为端坐沉思状,整个形象庄严雄伟,给人以威严神秘之感,让人肃然起敬。大佛身上披挂印度式的偏祖 右肩袈裟,衣褶紧密贴体,带有印度键陀罗的造型风格
昙曜五窟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东山,创建于北魏,历经东魏、西魏、北齐 、隋、唐、北宋,总共窟龛2137个,大小雕像约100个 000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其中以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为典型。
龙门石窟伊河西岸
< 龙门石窟雕塑造像风格与云冈有显着的区别,造型优美敦厚,鼻如悬胆,不像云冈造像的直眉高鼻、雄伟高大。同时所有佛、菩萨的服饰 多提升褒衣博带的文士风度,不同于早期那种通肩或右裸以及紧贴肉体的印度、西域式。这说明汉化的审美征兆,是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的进一步本土化 。
奉先寺卢舍那佛龛
龙门奉先寺造像唐代佛教造像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处。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龛造 相当于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造像群,共有主像卢舍那佛,弟子、天王、力士等9尊雕像。中央主像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是释迦摩尼的报身佛, 意为智慧大众,光明普照。佛像头部微倾向前,两日势态,形成居高临下的势态,加强了礼拜者的崇敬感,整体姿势安详庄重,面部眉园爱, 双眉修长、弯如新月,眼神慈像,鼻直宽厚,口唇纤美、嘴角微露笑意,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给人以亲切、崇高、庄严、睿智的感觉,是神性 与人性在艺术上的完美结合。
菩萨与阿难
卢舍那佛龛正壁与两侧壁分别是主从的对比,也有动静的对照,菩萨 文静矜持, 从整体上看,卢舍那佛龛雕塑群规模宏大、气魄非凡,是中国化的佛教石像,体现了大唐盛世国力的坚固、文化 繁荣和雄强、奋进的民族精神,也源于当时雕刻家的技艺精湛。
天王与金刚力士
4.麦积 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秦岭山脉西端。因开凿石窟的山峰平地崛起,形如麦架,故得此名。石窟的创始为十六 国后秦,经北魏、西魏至北周近两个世纪,石窟开凿未曾间断。洞窟194个,泥塑像、石像7200余尊。
麦积山石窟全景
麦积山造像以泥彩塑像为主,表彰“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其中,北魏、西魏时期的彩塑最具代表性。彩塑形象星现出“秀骨清”
麦积山石窟菩萨塑像
雕塑者摆脱了幻想中的神性束缚,从丰富生活感情的现实出发 人物中,经过精心挑选加工创造出动人的形象。
菩萨塑像
如127窟和133的佛、菩萨塑像,秀丽婉约、宁静淳朴,不仅面目秀美
金刚力士
麦积山石窟雕塑,充分发挥了泥塑的特点, 塑绘结合、线面结合,产生比石刻更为丰富的效果。
园林雕塑
园林雕塑是我国古代雕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的建筑木雕和彩塑侍女群像以此为主题。
山西太原晋祠
圣母殿廊柱雕塑
圣母殿廊柱雕塑
圣母殿彩绘木雕
< 晋祠圣母殿的彩塑侍女群像全国著名的宋代彩塑, 它是与宗教有关塑像的祀祀性建筑中的像。殿内共43尊彩型,列待于圣母像龛外的42尊侍女表现得各尽其美、燕瘦环肥、浅笑轻嗔 ,各得其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彩塑 女群像塑
彩侍女群像
彩塑侍女群像
彩塑侍女群像雕塑者很深刻地刻画出传女不同的内心思想活动、人物形态和服饰各不 相同,相相如生,发挥了视觉的艺术 感染力,是我国古代雕塑遗产中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
彩塑侍女
彩塑侍女
彩塑侍女
写的好累!就到这里结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