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
《少年》的旋律在鸟巢上空回荡,三十多分钟的广场舞点燃了现场气氛。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银发飘飘的老者,整个体育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这场特别的表演,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这场源自街头巷尾的群众文化活动登上世界舞台,不仅展现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传递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如今全国广场舞爱好者已超1亿人。2018年和2019年举办的全国性展演活动,每次都吸引3500多万人次参与。这种充满烟火气的文化活动,正是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从少儿合唱到老年戏曲,从"群星奖"巡演到乡村春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普通百姓真切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1.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普通人成为文化主角
广东罗定罗平镇的夜晚总是热闹非凡。"长岗坡"牌坊前,随着音乐响起,人们自发组成舞蹈方阵。不远处,有人架起手机开始直播,歌声在夜空中飘荡。
65岁的肖碧能是舞蹈队的领舞。十年前第一次接触广场舞时,她只敢躲在人群后偷偷比划。如今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她,不仅带领百人团队四处演出,还在网上收获了80多万粉丝。舞蹈改变了她两点一线的务农生活,更让她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2021年全国广场舞活动达到11.5万场,参与人次约1.72亿。这些跃动的身影,正是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最真实的表达。
在辽宁朝阳县,村民李春军连续27年组织"村晚"。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60多名演职人员,这台由农民自编自导的晚会越办越红火。"站在台上当主角的感觉,和坐在台下当观众完全不同。"村民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文化参与带来的获得感。
2021年全国"村晚"超过9500场,参与人次突破1.2亿。这种源自民间的文化活动,正在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不断升级。
2.从田间地头到网络云端,文化传播有了新路径
李春军发现,通过云直播,"村晚"观众从几百人猛增到7700万。互联网让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走向全国,也让更多人可以共享文化盛宴。
2019年"群星奖"评选期间,线上观众达6319万人次。同年举办的老年合唱节,网络访问量突破612万。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活动注入了新活力。
2021年春节期间,"居家舞"活动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潮,3745部作品获得超3亿次播放。群众创作的《一条叫做"小康"的鱼》《丰碑》等40部优秀作品,展现了基层文艺创作的蓬勃生机。
"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歌咏活动吸引2.63亿人次参与,新年画展览覆盖1295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对文化生活的热情。
3.从政策扶持到人才培养,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2017年出台的《"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为基层文化发展描绘了蓝图。各地配套措施相继落地,北京推出文化扶持办法,湖北实施"双百工程",山东完善评奖机制,制度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村歌、"村晚"、广场舞纳入其中。政策支持的同时,真金白银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16.35亿元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覆盖全国1.2万余个乡镇。
针对基层文化人才短缺问题,文旅部通过培训班、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文艺骨干上万人次。各地也纷纷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文化事业发展储备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6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