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功效,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髙课堂教学成效, 破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实施说明

1.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顶点融合(深层次以下结构整合)的途径,涉及三个阶段:一是“要认识深刻课堂教学变革的学科具体内容(学生为主体、为主导、学习为中心)” ;二是要实施有效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的创新“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以问导学”,“三单导学”);三是要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认知探究 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体验与内在化工具。

2.课堂教学结构承载着教学系统变革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应答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 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系统四大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即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宰制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要由知识灌 输出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关注者、情感体验与内化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仅仅依赖教材的主体,转变为以教材为主 、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能辅助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

三、实施目标

1.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达标领导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达标实施方案,完善融合保障达标评价机制和措施。

< p> 2. 求解学科拓扑融合应用,进一步提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科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教学、复习课、讲评课、练习 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率。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 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学校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科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性。

7.完善考评,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件评分活动。评分结果纳入年终教师量化机制,调节动议教师的积极性。

8.完善技术服务,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 开展。

四、组织领导

组长:副组长:成 成员:教务处主任、副主任、教研处主任、副主任、年级组长、副组长、学科带头人、教研学校组长 、学科年级带头人、备课组长。

五、达标对象

全校所有学科一线科任教师(男55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

六、时间

强制一年。分文科组(语言、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音美、信息技术)分层实施。

p>

七、实施步骤

本次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员培训。内容《民和县第二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达标》 规范》。培训部门:教务处、教研处。

第二阶段:年级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教研组长、年级学科带头人学科、备课组长、同学科教师观摩。阶段:年级学科带头人第三达标。分文理(上述),校级学科带头人 人、教研组长 第四阶段:教师全员达标。分年级、分文理组,年级学科带头人、年级备课组长、同学科教师观摩。

八、 实施要求

1.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力争完成一堂具有亮点信息技术特征的优秀课例。

2.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布置作业后展望。

3.教学过程实行全程录制,以供“微格式”教研和教师中相互学习交流、成果提高,推广应用。

4.教师必须按照“课堂评价标准”要求,能独立操作使用多媒体设备完成从课件安装到讲课结束的全过程。

5.教案10份,讲课时提交评委参考。

6.与会评委要高度重视达标工作,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对授课教师公开、公平、公正评价,对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查实,按教学事故处理。

九 、指导启发

1.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教师学校颁发达标证书,证书作为评优评先的参照融合。

2.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优质课和 课件评选活动。评选结果纳入年终教师量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每个学科组选出3个优秀课例和3个优秀课件,颁发校级荣誉证书。

3.选出学校优质课例,建立资源库,随意展示。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打分等级: 学科: 主讲教师:注:95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至95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