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用语的流行引发了对语言文明的关注。国家发布政策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规范网络语言使用,遏制低俗表达的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语言的自由化特征导致传统汉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受到冲击,出现了大量简化、碎片化和随性的表达方式。一些低俗的网络用语如“屌丝”“绿茶婊”等,以及涉及性器官的语言,在现实中人们羞于启齿,却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些用语不仅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还可能拉低社会的道德水准。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沉浸在“时尚”的网络语言中,容易与传统文化产生隔阂,甚至成为文化“流浪汉”。因此,捍卫语言纯洁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国家应加强针对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平台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切不可为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更是捍卫语言纯洁性的重要力量,应从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作为网民,我们应树立网络共同体意识,形成保卫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自觉,使用网络语言时主动设立自娱自乐的禁忌规范,自觉抵制暴戾低俗的网络语言。期待更多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用语涌现,共同让文明之花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