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众筹平台曝出捐款被挪用的案例,当事人最终被法院判决全额退款并支付利息;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古董》因抄袭被取消奖项;曾经宣称"加水就能跑"的杭州青年汽车宣告破产,其董事长庞青年被列入失信名单。这些事件接连曝光,让人不禁思考:诚信这个传统美德,为何在现实中屡屡遭遇挑战?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立身之本。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代代相传,季布一诺千金的美名流传千古,当代"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坚持20年如一日为农民工送薪。对个人来说,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发展的基石。打造诚信社会,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关系社会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建设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各地中小学将诚信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中国好人榜"专门设立诚信模范类别,"诚信建设万里行"等活动深入开展,都在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诚信建设需要制度保障。通过建立企业诚信"红黑榜",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公布失信"黑名单",使"老赖"们处处碰壁。这些措施已经显现成效,不少企业主动整改,长期拖欠的债务得到清偿,充分证明制度约束的力量。
最新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要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这些政策导向表明,建立"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体制机制正在成为社会共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欺骗或许能获得一时之利,但终将付出更大代价。诚信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的约定,更是对自我良知的坚守。唯有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长久的发展。
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